网上证劵融资平台 小米高速事故,阶段性分析与复盘_回应_舆论_媒体
发布日期:2025-04-15 21:34 点击次数:138文|萝吉网上证劵融资平台
经过一番调查,才发现,3月29日在安徽高速发生的那起事故,恰好是小米SU7(参数丨图片)上市一周年的第二天。
我之所以写这篇文章,是因为时间已到4月7号晚上,距离事故发生已经过去了整整9天。为什么要特别强调这点呢?因为早在将近一年之前,问界M7在山西发生的事故,直到5月6日,也就是事故发生后的第10天,问界才对事故的关键细节作出回应(其中包括AEB系统未触发、前舱线束引燃车辆、动力电池没有自燃,以及车门因电源和信号线断开无法弹开的情况)。
因此,如果调查进展顺利的话,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,小米安徽高速事故的几个关键点,应该在近日有初步的调查结果了。
尽管事情仍在调查之中,我们可以回顾一下过去这9天中所发生的一些事情。这些内容,不仅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事故的舆论演变,还能从中发现一些值得深思的地方。
你记得自己是何时、通过哪个渠道得知这起事故的吗?如今阅读本文的各位,应该都了解这起事故了。在此,我想请大家回想一下,自己第一次听说这起事故的时间和途径。是在哪个平台看到的?是否也和我一样通过某个小账号或者新闻渠道了解了这件事?
展开剩余83%我平时最常使用的媒体平台是B站,另外因为工作原因,我常关注一些汽车相关内容。所以我第一次看到关于小米安徽高速事故的消息,是在3月30日,事故发生的第二天,看到一些小账号在B站上传了几百、几千粉丝的视频。
此前,我已经看到过不少关于小米SU7的事故视频,甚至有些涉及较为严重的伤亡事故,然而绝大多数并未引起广泛关注。所以当我看到这起事故时,我的第一反应是:可能又是一波小规模的舆论热潮,之后很可能就会消失。
然而到3月31日,也就是事故后的第二天,我突然发现,我的中学好友群里,有人转发了关于这起事故的视频。群里的几个朋友职业与汽车无关,平时几乎不讨论这类话题,这让我意识到,虽然这起事故在各大平台上并未进入热搜榜,但它已经在社交媒体和小型博主账号上引发了相当广泛的传播。
之后大家都知道了,到了4月1日,事故发生后的第三天,小米通过一个拥有8万粉丝的账号“【小米公司发言人】”发布了官方回应,列出了事故发生前的一些关键数据。而在同一天,雷军也在个人微博上首次公开回应了这起事故。随之,网络热搜、热榜以及大量媒体的报道开始密集地聚焦于这次小米的事故。
如果你像我一样,经历了这一全过程,应该能深刻感受到,4月1日之前的两天,网络上呈现出一种“大家都在讨论,大家都在等,但官方始终未表态”的特殊静默状态。
我记得第一次收到媒体方面的正式推送,正是小米在4月1日发布回应后的第二天。就像开锅的水突然被揭开盖子一样,舆论在那一刻瞬间爆发。
**企业影响舆论的能力**
这里我使用“影响”而非“操控”一词,是因为“操控”带有主观性,我们很难断定一个公司是否有意操控舆论。然而,可以肯定的是,每个企业,尤其是知名企业,都在一定程度上能影响舆论。
在这起安徽高速事故之前,小米SU7发生过多起大小事故,涉及伤亡的情况也不少,甚至不乏一些在社交媒体上引起广泛关注的事件(例如不允许停放警用车辆,驾驶员愤怒指责警员)。然而,真正能够引发舆论风暴的,只有这一起事故。小米在舆论上的压力,实际上在新势力车企中是相对较小的。
比如,在SU7Ultra上市后不久,网络上曾出现过几起车主在公共道路上高速超速的事件。当时央视频的B站账号发布过一段关于SU7Ultra车主急加速至200km/h被拘留的视频,但很快这段视频就被下架了。
这背后的原因或许是平台、厂商、粉丝或某些群体的影响。无论如何,这些操作都展示了小米在舆论中的一定“影响力”。
关于29日安徽高速的事故,事件叠加了“智能驾驶”、“起火”、“女大学生死亡”这些热点因素。而在事故发生后的前两天,甚至包括“非友军”媒体在内,许多知名媒体也大多未予报道。试想,若这是其他新能源品牌的事故,如何可能在网络上沉寂两天之久?
**产品事故需要老板回应吗?**
在舆论爆发后,很多平台的评论区都会出现这样的声音:车祸每天都在发生,难道每一宗事故都要车企来回应,品牌老板要站出来吗?
对于传统车企来说,哪怕创始人如吉利的李书福、长城的魏建军、比亚迪的王传福等,这些品牌出现事故时,人们通常并不期待创始人亲自回应。而对于海外的一些老牌车企,其创始人早已退休,掌舵的是职业经理人,更不会有这种期待。
然而,对于IP化的车企来说,创始人不仅仅是公司掌舵人,更是品牌形象的象征。特别是在事故与创始人过往言论密切相关时,舆论的关注点往往会落在创始人身上。对小米来说,雷军作为创始人,他的公众形象与产品紧密相连,尤其是当事故与他过去的言论直接相关时,公众自然会期望他有所回应。
雷军给人的印象是亲民的。比如在SU7首批车主交车时,雷军亲自到场,与车主们合影,还亲自开车门,送上问候。这种“首富和平民车主打成一片”的形象,无疑提升了雷军与小米品牌的亲和力。
如果事故的车主和事故中不幸去世的女友也是小米的忠实粉丝,那么,他们对雷军和小米的期待,显然比一般车主更高,这种期待并非无理取闹,而是可以理解的。
**安徽路政,该不该受到批评?**
由于事故发生在施工路段,安徽省的路政也被卷入舆论风波。事实上,事故发生后不久,就有人发布了行车记录仪视频,显示事故发生前2000米内有清晰的施工提示和减速标识,接近施工点时也摆放了引导桩和警告标识。
虽然我们不能确定这些警示措施是否完美,但从我个人的经验来看,这些引导和警示措施已经相当到位。因此,通过这次事故来批评安徽省的整体路况,是有失公允的。即使安徽省的整体道路状况不算最好,但在全国范围内,它也属于中游水平。实际上,智能驾驶系统在全国各地行驶时,面对的场景远比这一段施工路段要复杂得多。
**驾驶员是事故和安全的第一责任人**
在事故的调查结果公布之前,我们尚无法确切了解车主、驾驶员、车辆和路政各自应承担的责任。但有一点几乎是毋庸置疑的:在完全自动驾驶普及之前,驾驶员始终是车辆事故及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。
这一点值得反复强调:驾驶员是车辆事故及自身安全的第一责任人。这不仅仅是法律层面的判定,也是所有车企、尤其是IP化车企老板的责任——雷军在这场舆论危机中,无疑是小米品牌形象的第一责任人。
至于为何此次事故引发如此强烈的社会反响,除了事故本身涉及多个热点话题外,更重要的原因是事故中的“智能驾驶”与“起火”事件与雷军过去的言论密切相关。在多个场合,雷军曾提到小米的智能驾驶处于“第一梯队”,并强调电池安全采用了“全球最严格的热失效标准”。这些话如今被人们拿来对照,成为舆论焦点。
雷军在论坛上的一次“口误”——将智能驾驶形容为“自动驾驶”——虽然可以解释为一时不慎,但在这种情况下,这种“口误”也变成了舆论的攻击点。这也提醒我们网上证劵融资平台,在智能驾驶技术尚不完善的情况下,公众对产品和企业的期待将会异常强烈。
发布于:山东省